“每天都感觉很丧。”这是我朋友经常和我说的话,听多了,我都开始emo了。
她跟我说早起小腿被床角撞出淤紫,刷牙刷到一半牙刷掉进洗脸池里,心血来潮想喝的牛奶已经在冰箱里放到过期,出门没赶上第一轮电梯,明晃晃的太阳照得刺眼才想起来被落在了房间门口鞋架上的伞,早高峰的地铁挤得没睡醒的脑袋嗡嗡作响,路上的的红绿灯绿了又变红,公司里的烦人的领导和耍心机的部门同事......
“你说,换你你不丧吗?”她的脸苦成一团,耳机里听的是五月天的《伤心的人别听慢歌》。
我挠了挠头,“好像听起来是有点惨,但是也不至于天天丧吧。”
“可是,每天的日子差不多,快乐的事情太少了,我也不是不开心,但是就是不高兴,再说,现在不是很流行丧文化吗。”
我被她的废话文学噎得差点说不出来话来,但是后面那句话我倒是可以驳一驳。
“现在流行的是丧文化,而不是像你一样传播丧情绪。丧文化是当代青年群体对生活、对自己的一种娱乐性自嘲,是嘴里说着看似丧气的的话,但是第二天比谁都有干劲。丧文化是他们对生活压力的排解,是对目标一时难达的发泄,是缓轻焦虑。总之真正的丧可不是你这样的,你这是看问题只能看到糟糕的一面,是坏情绪的放纵。”
早上起来注意点就能远离床角,牙刷握紧点又怎么会掉,冰箱里的东西食用前注意看一下限用日期,出门早点就能提前按好电梯,上班前检查好必带的东西,晚上远离熬夜白天就不会因为没睡饱而昏昏沉沉,人行灯总是红绿交换,工作上和领导同事就只做工作上的接触......而那些不可避免的偶尔小事件,晃晃脑袋,总是能被甩开,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,把坏情绪排空,让快乐重新填满。
至于你说的丧,根本不值一提。什么才是丧?是那种一眼望不到尽头,但是又无路可退,甚至又夹杂着些缥缈虚妄、尖酸刻薄的希望;让你无可奈何却又别无选择,明明知道事实真相但还要苦哈哈地扯着脸皮假装干劲十足;那些“美好和光明”就是肥皂泡泡,明明盛载着彩虹却一戳就破;你麻痹地告诉自己我会量力而行,用力奔跑,其实只能对着空气挥尽力气左右勾拳;你要一边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乱走一通,一边还要担心生活这个“妖怪”会不会把你在意的东西吃掉。那又怎么样呢,反正也什么都做不到。那么社交软件上天天说的“人间不值得”你还能共鸣共情吗?不能吧,你的烦恼怎么能和切肤割肉的痛苦相提并论呢?
烦恼总是无止境的,一个接着一个,压力和焦虑也总是扑面而来,但是又怎样呢,任何事物都不能让我们失去自我,我们才是自己的主宰。快乐是一天,不快乐也是一天,所以啊,提起劲来,不要丧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