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,讳元璋,字国瑞,姓朱氏。先世家沛,徙句容,再徙泗州。父世珍,始徙濠州之钟离。生四子,太祖其季也。母陈氏,方娠,梦神授药一丸,置掌中有光,吞之,寤,口余香气。及产,红光满室。自是夜数有光起,邻里望见,惊以为火,辄奔救,至则无有。比长,姿貌雄杰,奇骨贯...
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,祀天地于南郊,即皇帝位。定有天下之号曰明,建元洪武。追尊高祖考曰玄皇帝,庙号德祖,曾祖考曰恒皇帝,庙号懿祖;祖考曰裕皇帝,庙号熙祖,皇考曰淳皇帝,庙号仁祖,妣皆皇后。立妃马氏为皇后,世子标为皇太子。以李善长、徐达为左、右丞相,诸功臣进爵有差。丙子,颁即位诏于天下。追封皇伯考以下皆...
十五年春正月辛巳,宴群臣于谨身殿,始用九奏乐。景川侯曹震、定远侯王弼下威楚路。壬午,元曲靖宣慰司及中庆、澄江、武定诸路俱降,云南平。己丑,减大辟囚。乙未,大祀天地于南郊。庚戌,命天下朝觐官各举所知一人。二月壬子。河决河南,命驸马都尉李祺振之。甲寅,以云南平,诏天下。闰月癸卯,蓝玉、沐英克大理,分兵徇...
恭闵惠皇帝讳允炆。太祖孙,懿文太子第二子也。母妃吕氏。帝生颍慧好学,性至孝。年十四,待懿文太子疾,昼夜不暂离。更二年,太子薨,居丧毁瘠。太祖抚之曰:“而诚纯孝,顾不念我乎。”洪武二十五年九月,立为皇太孙。二十九年,重定诸王见东宫仪制,朝见后于内殿行家人礼,以诸王皆尊属也。初,太祖命太子省决章奏,太子...
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讳棣,太祖第四子也。母孝慈高皇后。洪武三年,封燕王。十三年,之藩北平。王貌奇伟,美髭髯。智勇有大略,能推诚任人。二十三年,同晋王讨乃儿不花。晋王怯不敢进,王倍道趋迤都山,获其全部而还,太祖大喜,是后屡帅诸将出征,并令王节制沿边士马,王威名大振。 三十一年闰五...
永乐元年春正月己卯朔,御奉天殿受朝贺,宴群臣及属国使。乙酉,享太庙。辛卯,大祀天地于南郊。复周王橚、齐王榑、代王桂、岷王楩旧封。以北平为北京。癸巳,何定侯孟善镇辽东。丁酉,宋晟为平羌将军,镇甘肃。二月庚戌,设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、行部、国子监,改北平曰顺天府。乙卯,遣御史分巡天下,为定制。己未,徙封...
十二年春正月庚寅,思州苗平。辛丑,发山东、山西、河南及凤阳、淮安、徐、邳民十五万,运粮赴宣府。二月己酉,大阅。庚戌,亲征瓦剌,安远侯柳升领大营,武安侯郑亨领中军,宁阳侯陈懋、丰城侯李彬领左、右哨,成山侯王通、都督谭青领左、右掖,都督刘江、朱荣为前锋。庚申,振凤翔、陇州饥,按长吏不言者罪。三月癸未,张...
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,讳高炽,成祖长子也。母仁孝文皇后,梦冠冕执圭者上谒。寤而生帝。幼端重沉静,言动有经。稍长习射,发无不中。好学问,从儒臣讲论不辍。 洪武二十八年,册为燕世子。尝命与秦、晋、周三世子分阅卫士,还独后。问之。对曰:“旦寒甚,俟朝食而后阅,故后。”又命分阅章奏,独...
宣宗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,讳瞻基,仁宗长子也。母诚孝昭皇后。生之前夕,成祖梦太祖授以大圭曰:“传之子孙,永世其昌。”既弥月,成祖见之曰:“儿英气溢面,符吾梦矣。”比长,嗜书,智识杰出。 永乐七年,从幸北京,令观农具及田家衣食,作《务本训》授之。八年,成祖征沙漠,命留守北京。九年十一...
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,讳祁镇,宣宗长子也。母贵妃孙氏。生四月,立为皇太子,遂册贵妃为皇后。 宣德十年春正月,宣宗崩,壬午,即皇帝位。遵遗诏大事白皇太后行。大赦天下,以明年为正统元年。始罢午朝。丁亥,尚书蹇义卒。辛丑,户部尚书黄福参赞南京守备机务。二月戊申,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。庚...
恭仁康定景皇帝,讳祁钰,宣宗次子也。母贤妃吴氏。英宗即位,封郕王。 正统十四年秋八月,英宗北狩,皇太后命王监国。丙寅,移通州粮入京师。徵两畿、山东、河南备倭运粮诸军入卫,召宁阳侯陈懋帅师还。戊辰,兵部侍郎于谦为本部尚书。令群臣直言时事,举人材。己巳,皇太后诏立皇子见深为皇太子。恤阵亡将士。庚午,籍王...
天顺元年春正月壬午,昧爽,武清侯石亨,都督张輗、张軏,左都御史杨善,副都御史徐有贞,太监曹吉祥以兵迎帝于南宫,御奉天门,朝百官。徐有贞以原官兼翰林学士,入阁预机务。日中,御奉天殿即位。下兵部尚书于谦、大学士王文锦衣卫狱。太常寺卿许彬、大理寺卿薛瑄为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,入阁预机务。丙戌,诏赦天下,改景...
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,讳见深,英宗长子也。母贵妃周氏。初名见浚。英宗留瓦剌,皇太后命立为皇太子。景泰三年,废为沂王。天顺元年,复立为皇太子,改名见深。 天顺八年正月,英宗崩。乙亥,即皇帝位。以明年为成化元年,大赦天下。免明年田租三之一。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陕西、临清镇守内外官,诸...
◎宪宗二 十二年春正月辛亥,南京地震有声。戊午,大祀天地于南郊。二月乙亥朔,日有食之。甲午,敕群臣修省。三月壬子,减内府供用物。壬戌,李震大破靖州苗。 夏五月丁卯,副都御史原杰抚治荆、襄流民。庚申,录囚。 秋七月庚戌,黑眚见。乙丑,躬祷天地于禁中,以用度不节、工役劳民、忠言不闻、仁政不施四事自责。戊...
孝宗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,讳祐堂,宪宗第三子也。母淑妃纪氏,成化六年七月生帝于西宫。时万贵妃专宠,宫中莫敢言。悼恭太子薨后,宪宗始知之,育周太后宫中。十一年,敕礼部命名,大学士商辂等因以建储请。是年六月,淑妃暴薨,帝年六岁,哀慕如成人。十一月,立为皇太子。 二十三年八月,宪宗崩。九...
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,讳厚照,孝宗长子也。母孝康敬皇后。弘治五年,立为皇太子。性聪颖,好骑射。 十八年五月,孝宗崩。千寅,即皇帝位。以明年为正德元年,大赦天下,除弘治十六年以前逋赋。戊申,小王子犯宣府,总兵官张俊败绩。庚戌,太监苗逵监督军务,保国公朱晖为征虏将军,充总兵官,右都...
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,讳厚,宪宗孙也。父兴献王祐杬,国安陆,正德十四年薨。帝年十有三,以世子理国事。 十六年三月辛酉,未除服,特命袭封。丙寅,武宗崩,无嗣,慈寿皇太后与大学士杨廷和定策,遣太监谷大用、韦彬、张锦,大学士梁储,定国公徐光祚,驸马都尉崔元,礼部尚书毛澄,以遗诏迎王...
◎世宗二 二十二年春正月丙午朔,日有食之。三月庚戌,复遣使采木湖广。是春,俺答屡入塞。秋八月,犯延绥,总兵官吴瑛等击败之。冬十月,朵颜入寇,杀守备陈舜。十二月乙酉,免南畿被灾税粮。是年,占城、土鲁番、撒马儿罕、天方、乌斯藏入贡。 二十三年春正月丙寅,俺答犯黄崖口。二月戊寅,犯大水谷。三月癸丑,犯龙门...
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,讳载垕,世宗第三子也。母杜康妃。嘉靖十八年二月封裕王,与庄敬太子、景恭王同日受册。已而庄敬薨,世宗以王长且贤,继序已定,而中外危疑,屡有言者,乃令景王之国。 四十五年十二月庚子,世宗崩。壬子,即皇帝位。以明年为隆庆元年,大赦天下。先朝政令不便者,皆以遗诏改...
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,讳翊钧,穆宗第三子也。母贵妃李氏。隆庆二年,立为皇太子,时方六岁。性岐嶷,穆宗尝驰马宫中,谏曰:“陛下天下主,独骑而骋,宁无衔橛忧。”穆宗喜,下马劳之。陈皇后病居别宫,每晨随贵妃候起居。后闻履声辄喜,为强起。取经书问之,无不响答,贵妃亦喜。由是两宫益和。 ...
二十五年春正月丙辰,朝鲜使来请援。二月丙寅,复议征倭。丙子,前都督同知麻贵为备倭总兵官,统南北诸军。三月乙巳,山东右参政杨镐为佥都御史,经略朝鲜军务。己未,兵部侍郎邢玠为尚书,总督蓟、辽、保定军务,经略御倭。夏六月戊寅,皇极、中极、建极三殿灾。癸未,罢修国史。秋七月癸巳,诫谕群臣。丁酉,诏赦天下。是...
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,讳由校,光宗长子也。母选侍王氏。万历三十三年十一月,神宗以元孙生,诏告天下。 四十八年,神宗遗诏皇长孙及时册立,未及行。九月乙亥,光宗崩,遗诏皇长子嗣皇帝位。群臣哭临毕,请见皇长子于寝门,奉至文华殿行礼,还居慈庆宫。丙子,颁遗诏。时选侍李氏居乾清宫,吏部尚...
庄烈愍皇帝,讳由检,光宗第五子也,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生。母贤妃刘氏,早薨。天启二年,封信王。六年十一月,出居信邸。 明年八月,熹宗疾大渐,召王入,受遗命。丁巳,即皇帝位。大赦天下,以明年为崇祯元年。九月甲申,追谥生母贤妃曰孝纯皇后。丁亥,停刑。庚寅,册妃周氏为皇后。冬十月甲午朔,享太庙。癸丑,南京地...
◎庄烈帝二 十一年春正月丁丑,洪承畴败贼于梓潼,贼还走陕西。丁亥,裁南京冗官。二月甲辰,改河南巡按御史张任学为总兵官。三月戊寅,贺逢圣致仕。是月,李自成自洮州出番地,总兵官曹变蛟追破之,复入塞,走西和、礼县。夏四月辛丑,张献忠伪降于谷城,熊文灿受之。戊申,张至发致仕。己酉,荧惑逆行,谕廷臣修省。五月...
自司马迁述《天官》,而历代作史者皆志天文。惟《辽史》独否,谓天象昭垂,千古如一,日食、天变既著本纪,则天文志近于衍。其说颇当。夫《周髀》、《宣夜》之书,安天、穷天、昕天之论,以及星官占验之说,晋史已详,又见《隋志》,谓非衍可乎。论者谓天文志首推晋、隋,尚有此病,其他可知矣。然因此遂废天文不志,亦非也...
▲月掩犯五纬 洪武元年五月甲申,犯填星。十二年三月戊辰朔,犯辰星。十四年十一月甲午,犯填星。十九年五月己未,犯岁星。二十三年四月丁酉,掩太白。十一月癸卯及永乐四年正月戊午,五年六月丙午,七年十二月壬子,俱犯荧惑。八年十二月壬子,九年四月庚子,十六年七月戊辰,俱犯岁星。十八年十一月辛卯,掩太白。二十年...
▲星昼见 恒星洪武十九年七月癸亥,二十年五月丁丑,七月壬寅,二十一年十二月丁卯,俱三辰昼见。弘治十八年九月甲午申刻,河鼓、北斗见。庚子,星昼见。正德元年二月癸酉,星斗昼见。天启二年五月壬寅,有星随日昼见。崇祯十六年十二月辛酉朔,星昼见。 岁星景泰二年九月甲辰,昼见。三年六月壬戌,四年五月丁丑,六月甲...
◎五行一(水) 史志五行,始自《汉书》,详录五行传说及其占应。后代作史者因之。粤稽《洪范》,首叙五行,以其为天地万物之所莫能外。而合诸人道,则有五事,稽诸天道,则有庶徵。天人相感,以类而应者,固不得谓理之所无。而传说则条分缕析,以某异为某事之应,更旁引曲证,以伸其说。故虽父子师弟,不能无所抵牾,则果...
《洪范》曰:“火曰炎上。”火不炎上,则失其性矣。前史多以恒燠、草异、火、木、羽虫之孽、羊祸、火灾、火异、赤眚赤祥皆属之火,今从之。 ▲恒燠 洪熙元年正月癸未,以京师一冬不雪,诏谕修省。正统九年冬,畿内外无雪。十二年冬,陕西无雪。景泰六年冬,无雪。天顺元年冬,宫中祈雪。是年,直隶、山西、河南、山东皆无...
《洪范》曰:“金曰从革。”金不从革,则失其性矣。前史多以恒昜、诗妖、毛虫之孽、犬祸、金石之妖、白眚白祥皆属之金,今从之。 ▲恒蝪 洪武三年,夏旱。六月戊午朔,步祷郊坛。四年,陕西、河南、山西及直隶常州、临濠、北平、河间、永平旱。五年夏,山东旱。七年夏,北平旱。二十三年,山东旱。二十六年,大旱,诏求...
后世法胜於古,而屡改益密者,惟历为最著。《唐志》谓天为动物,久则差忒,不得不屡变其法以求之。此说似矣,而不然也。《易》曰:“天地之道,贞观者也。”盖天行至健,确然有常,本无古今之异。其岁差盈缩迟疾诸行,古无今有者,因其数甚微,积久始著。古人不觉,而后人知之,而非天行之忒也。使天果久动而差忒,则必差参...
▲大统历法一上(法原) 造历者各有本原,史宜备录,使后世有以考。如《太初》之起数钟律,《大衍》之造端蓍策,皆详本志。《授时历》以测算术为宗,惟求合天,不牵合律吕、卦爻。然其法所以立,数之所从出,以及晷影、星度,皆有全书。郭守敬、齐履谦传中,有书名可考。《元史》漫无采摭,仅存李谦之《议禄》、《历经》之...
◎历三 ▲大统历法一下(法原) 日月五星平定三差 太阳盈缩平立定三差之原。 冬至前后盈初缩末限,八十八日九十一刻,就整。离为六段,每段各得一十四日八十二刻。(就整。)各段实测日躔度数,与平行相较,以为积差。 积日积差 第一段一十四日八二七千零五十八分零二五 第二段二十九日六四一万二千九百七十六三九二...
大统历法二(立成) 立成者,以日月五星盈缩迟疾之数,预为排定,以便推步取用也。《元志》、《历经》步七政盈缩迟疾,皆有二术。其一术以三差立算者,即布立成法也。其又术云,以其下盈缩分,乘入限分万约之,以加其下盈缩积者,用立成法也。而遣立成未载,无从入算。今依《大统历通轨》具录之。其目四:曰太阳盈缩,曰晨...
大统历法三上(推步) 大统推步,悉本《授时》,惟去消长而已。然《通轨》诸捷法,实为布算所须,其间次序,亦有与《历经》微别者。如气朔发敛,《授时》原分二章,今古合为一。《授时》盈缩差在日躔,迟疾差在月离,定朔、经朔离为二处。今则经朔后,即求定朔,于用殊便。其目七:曰气朔,曰日躔,曰月离,曰中星,曰交食...
大统历法三下(推步) ▲步交食 交周日二十七日二十一刻二二二四。半之为交中日。 交终度三百六十三度七九三四一九六。半之为交中日度。 正交度三百五十七度六四。 中交度一百八十八度零五。 前准一百六十六度三九六八。 后准一十五度五。 交差二日三一八三六九。 交望一十四日七六五二九六五。 日食阳历限六度。...
▲回回历法一 《回回历法》,西域默狄纳国王马哈麻所作。其地北极高二十四度半,经度偏西一百零七度,约在云南之西八千馀昊。其历元用隋开皇己未,即其建国之年也。洪武初,得其书於元都。十五年秋,太祖谓西域推测天象最精,其五星纬度又中国所无。命翰林李翀、吴伯宗同回回大师马沙亦黑等译其书。其法不用闰月,以三百六...
▲回回历法二 日五星中心行度立成造法(原本总年零年月分日期,及十二宫初日,凡五立成。每立成内,首列本信立成处月日宫各纪数,次刑七曜,次刑日中心行度,及土、木、火、金、水各自行度日五星最高行度,交多不禄。禄其造立成之法於左。) 日中心行长日期立成一日行五十九分八秒,按日累加之,小月二十九日,得二十八度...
▲回回历法三 土星黄道南北纬度立成(上横行,以小轮心定度为引数,起五十度,异累加三度。累加三度。首直行以自行定度为引数,累加十度。求法:简两引数近度,纵横相遇度分,次各用比例法,得细率。) (表格略) ...
◎地理一 自黄帝画野置监,唐、虞分州建牧,沿及三代,下逮宋、元,废兴因革,前史备矣。明太祖奋起淮右,首定金陵,西克湖、湘,东兼吴、会,然后遣将北伐,并山东,收河南,进取幽、燕,分军四出,芟除秦、晋,讫於岭表。最后削平巴、蜀,收复滇南。禹迹所奄,尽入版图。近古以来,所未有也。 洪武初,建都江表,革元中...
○山东山西 山东《禹贡》青、兖二州地。元直隶中书省,又分置山东东西道宣慰司(治益都路)属焉。洪武元年四月置山东等处行中书省。(治济南府。)三年十二月置青州都卫。(治青州府。)八年十月改都卫为山东都指挥使司。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。领府六,属州十五,县八十九。(为里六千四百有奇。)南至郯城,...
○河南陕西 河南《禹贡》豫、冀、扬、兖四州之域。元以河北地直隶中书省,河南地置河南江北行中书省。(治汴梁路。)洪武元年五月置中书分省。(治开封府。)二年四月改分省为河南等处行中书省。三年十二月置河南都卫。八年十月改都卫为都指挥使司。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。府八,直隶州一,属州十一,县九十六...
○四川江西 四川《禹贡》梁、荆二州之域。元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。(治成都路。)又置罗罗蒙庆等处宣慰司,(治建昌路。)属云南行中书省。洪武四年六月平明升。七月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。九月置成都都卫。(与行中书省同治。)八年十月改都卫为四川都指挥使司。领招讨司一,宣慰司二,安抚司五,长官司二十二及诸卫所。九年...
○湖广浙江 湖广《禹贡》荆、扬、梁、豫四州之域。元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,(治武昌路,)又分置湖南道宣慰司(治天临路)属焉。又以襄阳等三路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,又分置荆湖北道宣慰司(治中兴路)并属焉。太祖甲辰年二月平陈理,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。洪武三年十二月置武昌都卫。(与行中书省同治。)八年十月改都卫...
◎地理六 ○福建 广东 广西 福建《禹贡》扬州之域。元置福建道宣慰使司,(治福州路。)属江浙行中书省。至正十六年正月改宣慰司为行中书省。太祖吴元年十二月平陈友定。洪武二年五月仍置福建等处行中书省。七年二月置福州都卫。(与行中书省同治。)八年十月改福州都卫为福建都指挥使司。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...
○云南 贵州 云南《禹贡》梁州徼外。元置云南等处行中书省。(治中庆路。)洪武十五年二月癸丑平云南,置云南都指挥使司。乙卯置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。(同治云南府。)领府五十八,州七十五,县五十五,蛮部六。后领府十九,御夷府二,州四十,御夷州三,县三十,宣慰司八,宣抚司四,安抚司五,长官司三十三,御夷长官...
《周官》、《仪礼》尚已,然书缺简脱,因革莫详。自汉史作《礼志》,后皆因之,一代之制,始的然可考。欧阳氏云:“三代以下,治出于二,而礼乐为虚名。”要其用之郊庙朝廷,下至闾里州党者,未尝无可观也。惟能修明讲贯,以实意行乎其间,则格上下、感鬼神,教化之成即在是矣。安见后世之礼,必不可上追三代哉。 明太祖初...
郊祀 郊祀配位 郊祀仪注 祈谷 大雩 大飨 令节拜天 郊祀之制 洪武元年,中书省臣李善长等奉敕撰进《郊祀议》,略言: 王者事天明,事地察,故冬至报天,夏至报地,所以顺阴阳之义也。祭天于南郊之圜丘,祭地于北郊之方泽,所以顺阴阳之位也。《周礼·大司乐》:“冬日至,礼天神,夏日至,礼地祇。”《礼》曰:“享...
◎礼三(吉礼三) 社稷 朝日夕月 先农 先蚕 高禖 祭告 祈报 神祇 星辰灵星寿星(司中司命司民司禄) 太岁月将风云雷雨 岳镇海渎山川 城隍 社稷 社稷之祀,自京师以及王国府州县皆有之。其坛在宫城西南者,曰太社稷。明初建太社在东,太稷在西,坛皆北向。洪武元年,中书省臣定议:“周制,小宗伯掌建国之神位...
◎礼四(吉礼四) 历代帝王陵庙 三皇 圣师 国先师孔子 旗纛 五祀 国马神南京神庙 功臣庙 京师九庙 诸神祠 厉坛 历代帝王陵庙 洪武三年,遣使访先代陵寝,仍命各行省具图以进,凡七十有九。礼官考其功德昭著者,曰伏羲,神农,黄帝,少昊,颛顼,唐尧,虞舜,夏禹,商汤、中宗、高宗,周文王、武王、成王、康王...
庙制 禘佩 时享 荐新 加上谥号 庙讳 宗庙之制 明初作四亲庙于宫城东南,各为一庙。皇高祖居中,皇曾祖东第一,皇祖西第一,皇考东第二,皆南向。每庙中室奉神主。东西两夹室,旁两庑。三门,门设二十四戟。外为都宫。正门之南斋次,其西馔次,俱五间,北向。门之东,神厨五间,西向。其南宰牲池一,南向。 洪武元年...
奉先殿 奉慈殿 献皇帝庙 新王从飨 功臣配飨 王国宗庙 群臣家庙 奉先殿 洪武三年,太祖以太庙时享,未足以展孝思,复建奉先殿于宫门内之东。以太庙象外朝,以奉先殿象内朝。正殿五间,南向,深二丈五尺。前轩五间,深半之。制四代帝后神位、衣冠,定仪物、祝文。每日朝晡,帝及皇太子诸王二次朝享。皇后率嫔妃日进膳...
◎礼七(嘉礼一) 登极仪 大朝仪 常朝仪 皇太子亲王朝仪诸王来朝仪 诸司朝觐仪中宫受朝仪 朝贺东宫仪 大宴仪 上尊号徽号仪 二曰嘉礼。行于朝廷者,曰朝会,曰宴飨,曰上尊号、徽号,曰册命,曰经筵,曰表笺。行于辟雍者,曰视学。自天子达于庶人者,曰冠,曰婚。行于天下者,曰巡狩,曰诏赦,曰乡饮酒。举其大者书...
册皇后仪(册妃嫔仪附) 册皇太子及皇太子妃仪册亲王及王妃仪(册公主仪附) 皇帝 加元服仪 册皇太子皇子冠礼品官冠礼 庶人冠礼 册皇后仪 古者立后无册命礼。至汉灵帝立宋美人为皇后,始御殿,命太尉持节,奉玺绶,读册。皇后北面称臣妾,跪受。其后沿为定制,而仪文代各不同。明仪注大抵参唐、宋之制而用之,太祖初...
天子纳后仪 皇太子纳妃仪 亲王婚礼 公主婚礼品官婚礼 庶人婚礼 皇帝视学仪 经筵 日讲 东宫出阁讲学仪诸王读书仪 天子纳后仪 婚礼有六,天子惟无亲迎礼。汉、晋以来,皆遣使持节奉迎,其礼物仪文,各以时损益。明兴,诸帝皆即位后行册立礼。正统七年,英宗大婚,始定仪注。 凡纳采问名,前期择日,遣官告天地宗庙...
◎礼十(嘉礼四宾礼) 巡狩 东宫监国 皇长孙监国 颁诏仪 迎接诏赦仪 进书仪 进表笺仪乡饮酒礼 蕃王朝贡礼 遣使之蕃国仪 蕃国遣使进表仪 品官相见礼庶人相见礼 巡狩之制 永乐六年北巡,礼部行直省,凡有重事及四夷来朝与进表者,俱达行在所,小事达京师启闻。车驾将发,奏告天地、社稷、太庙、孝陵,祭大江、旗...
亲征 遣将 礻马祭 受降 奏凯献俘 论功行赏 大阅 大射 救日伐鼓 四曰军礼。亲征为首,遣将次之。方出师,有礻马祭之礼。及还,有受降、奏凯献俘、论功行赏之礼。平居有阅武、大射之礼。而救日伐鼓之制,亦以类附焉。 亲征 洪武元年闰七月,诏定军礼。中书省臣会儒臣言:古者天子亲征,所以顺天应人,除残去暴,以...
次五曰凶礼。凡山陵、寝庙与丧葬、服纪及士庶丧制,皆以类编次。其谒陵、忌辰之礼,亦附载焉。 山陵 太祖即位,追上四世帝号。皇祖考熙祖,墓在凤阳府泗州蠙城北,荐号曰祖陵。设祠祭署,置奉祀一员,陵户二百九十三。皇考仁祖,墓在凤阳府太平乡。太祖至濠,尝议改葬,不果。因增土以培其封,令陵旁故人汪文、刘英等二十...
皇后陵寝 兴宗帝后陵寝 睿宗帝后陵寝 皇妃等丧葬 皇太子及妃丧葬诸王及妃公主丧葬 皇后陵寝 洪武十五年,皇后马氏崩。礼部引宋制为请。于是命在京文武官及听除官,人给布一匹,令自制服,皆斩衰二十七日而除,服素服百日。凡在京官,越三日素服至右顺门外,具丧服入临毕,素服行奉慰礼,三日而止。武官五品以上、文官...
谒祭陵庙 忌辰 受蕃国王讣奏仪 为王公大臣举哀仪 临王公大臣丧仪中宫为父祖丧仪 遣使临吊仪 遣使册赠王公大臣仪 赐祭葬 丧葬之制碑碣 赐谥 品官丧礼 士庶人丧礼 服纪 谒祭陵庙 洪武元年三月,遣官致祭仁祖陵,二年,加号英陵。礼部尚书崔亮请下太常行祭告礼。博士孙吾与言:“山陵之制,莫备于汉,初未有祭告...
古先圣王,治定功成而作乐,以合天地之性,类万物之情,天神格而民志协。盖乐者心声也,君心和,六合之内无不和矣。是以乐作于上,民化于下。秦、汉而降,斯理浸微,声音之道与政治不相通,而民之风俗日趋于靡曼。明兴,太祖锐志雅乐。是时,儒臣冷谦、陶凯、詹同、宋濂、乐韶凤辈皆知声律,相与究切厘定。而掌故阔略,欲还...
○乐章一 洪武元年圜丘乐章。 迎神,《中和之曲》:昊天苍兮穹窿,广覆焘兮庞洪。建圜丘兮国之阳,合众神兮来临之同。念蝼蚁兮微衷,莫自期兮感通。思神来兮金玉其容,驭龙鸾兮乘云驾风。顾南郊兮昭格,望至尊兮崇崇。 奠玉帛,《肃和之曲》:圣灵皇皇,敬瞻威光。玉帛以登,承筐是将。穆穆崇严,神妙难量。谨兹礼祭,功...
◎乐三 ○乐章二 洪武三年定朝贺乐章。 升殿,奏《飞龙引之曲》。百官行礼,奏《风云会之曲》。丞相致词,奏《庆皇都之曲》。复位,百官行礼,奏《喜升平之曲》。还宫,奏《贺圣朝之曲》。俱见后宴飨九奏中。 二十六年更定。 升殿,韶乐,奏《圣安之曲》:乾坤日月明,八方四海庆太平。龙楼凤阁中,扇开帘卷帝王兴。圣...
《周官》,王之仪卫分掌于天官、春官、夏官之属,而跸事则专属于秋官。汉朝会,则卫官陈车骑,张旗帜。唐沿隋制,置卫尉卿,掌仪仗帐幕之事。宋卫尉领左右金吾卫司、左右金吾仗司、六军仪仗司,主清道、徼巡、排列、奉引仪仗。元置拱卫司,领控鹤户以供其事。历代制度虽有沿革异同,总以谨出入之防,严尊卑之分。慎重则尊严...
大辂 玉辂 大马辇 小马辇 步辇 大凉步辇 板轿 耕根车后妃车舆 皇太子亲王以下车舆 公卿以下车舆 伞盖 鞍辔 有虞氏御天下,车服以庸。夏则黻冕致美。商则大辂示俭。成周有巾车、典辂、弁师、司服之职,天子以之表式万邦,而服车五乘,下逮臣民。汉承秦制,御金根为乘舆,服袀玄以承大祀。东都乃有九斿、云罕、旒...
○皇帝冕服 后妃冠服 皇太子亲王以下冠服 皇帝冕服:洪武元年,学士陶安请制五冕。太祖曰:“此礼太繁。祭天地、宗庙,服衮冕。社稷等祀,服通天冠,绛纱袍。馀不用。”三年,更定正旦、冬至、圣节并服衮冕,祭社稷、先农、册拜,亦如之。十六年,定衮冕之制。冕,前圆后方,玄表纁里。前后各十二旒,旒五采,玉十二,珠...
○文武官冠服 命妇冠服 内外官亲属冠服 内使冠服 侍仪以下冠服士庶冠服 乐工冠服 军隶冠服 外蕃冠服 僧道服色 群臣冠服:洪武元年命制公服、朝服,以赐百官。时礼部言:“各官先授散官,与见任职事高下不同。如御史董希哲前授朝列大夫澧州知州,而任七品职事;省司郎中宋冕前授亚中大夫黄州知府,而任五品职事。散...
○皇帝宝玺 皇后册宝 皇妃以下册印 皇太子册宝 皇太子妃册宝亲王以下册宝册印 铁券 印信 符节 宫室制度 臣庶室屋制度 器用 明初宝玺十七:其大者曰“皇帝奉天之宝”,曰“皇帝之宝”,曰“皇帝行宝”,曰“皇帝信宝”,曰“天子之宝”,曰“天子行宝”,曰“天子信宝”,曰“制诰之宝”,曰“敕命之宝”,曰“广...
选举之法,大略有四:曰学校,曰科目,曰荐举,曰铨选。学校以教育之,科目以登进之,荐举以旁招之,铨选以布列之,天下人才尽于是矣。明制,科目为盛,卿相皆由此出,学校则储才以应科目者也。其径由学校通籍者,亦科目之亚也,外此则杂流矣。然进士、举贡、杂流三途并用,虽有畸重,无偏废也。荐举盛于国初,后因专用科目...
科目者,沿唐、宋之旧,而稍变其试士之法,专取四子书及《易》、《书》、《诗》、《春秋》、《礼记》五经命题试士。盖太祖与刘基所定。其文略仿宋经义,然代古人语气为之,体用排偶,谓之八股,通谓之制义。三年大比,以诸生试之直省,曰乡试。中式者为举人。次年,以举人试之京师,曰会试。中式者,天子亲策于廷,曰廷试,...
太祖下金陵,辟儒士范祖干、叶仪。克婺州,召儒士许元、胡翰等,日讲经史治道。克处州,征耆儒宋濂、刘基、章溢、叶琛至建康,创礼贤馆处之。以濂为江南等处儒学提举,溢、琛为营田佥事,基留帷幄预谋议。甲辰三月,敕中书省曰:“今土宇日广,文武并用。卓荦奇伟之才,世岂无之。或隐于山林,或藏于士伍,非在上者开导引拔...
明官制,沿汉、唐之旧而损益之。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,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,以尚书任天下事,侍郎贰之。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,帝方自操威柄,学士鲜所参决。其纠劾则责之都察院,章奏则达之通政司,平反则参之大理寺,是亦汉九卿之遗意也。分大都督府为五,而征调隶于兵部。外设都、布、按三司,分隶兵刑钱谷,其考核则...
○都察院附总督巡抚 通政司 大理寺 詹事府附左右春坊司经局 翰林院国子监 衍圣公附五经博士 都察院。左、右都御史,(正二品)左、右副都御史,(正三品)左、右佥都御史,(正四品)其属,经历司,经历一人,(正六品)都事一人。(正七品)司务厅,司务二人,(从九品。初设四人,后革二人。)照磨所,照磨,(正八...
○太常寺附提督四夷馆 光禄寺 太仆寺 鸿胪寺 尚宝司 六科中书舍人 行人司 钦天监 太医院 上林苑监 五城兵马司 顺天府附宛平大兴二县 武学 僧道录司 教坊司 宦官 女官 太常寺。卿一人,(正三品)少卿二人,(正四品)寺丞二人。(正六品)其属,典簿厅,典簿二人,(正七品)博士二人,协律郎二人,(正八...
◎职官四 ○南京宗人府 吏部 户部附总督粮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都察院附提督操江 通政司 大理寺 詹事府 翰林院 国子监 太常寺 光禄寺太仆寺 鸿胪寺 尚宝司 六科 行人司 钦天监 太医院 五城兵马司应天府附上元江宁二县 已上南京官 王府长史司 布政司 按察司 各道行太仆寺 苑马寺 都转运盐使...
◎职官五 ○公侯伯 驸马都尉附仪宾 五军都督府 京营 京卫 锦衣卫附旗手等卫南京守备 南京五军都督府 南京卫 王府护卫附仪卫司 总兵官 留守司都司附行都司 各卫 各所 宣慰司 宣抚司 安抚司 招讨司 长官司附蛮夷长官司 军民府附土州土县 公、侯、伯,凡三等,以封功臣及外戚,皆有流有世。功臣则给铁券,...
◎食货一 《记》曰:“取财於地,而取法於天。富国之本,在於农桑。”明初,沿元之旧,钱法不通而用钞,又禁民间以银交易,宜若不便於民。而洪、永、熙、宣之际,百姓充实,府藏衍溢。盖是时,劭农务垦辟,土无莱芜,人敦本业,又开屯田、中盐以给边军,餫饷不仰藉於县官,故上下交足,军民胥裕。其后,屯田坏於豪强之兼并...
◎食货二 ○赋役 赋役之法,唐租庸调犹为近古。自杨炎作两税法,简而易行,历代相沿,至明不改。太祖为吴王,赋税十取一,役法计田出夫。县上、中、下三等,以赋十万、六万、三万石下为差。府三等,以赋二十万上下、十万石下为差。即位之初,定赋役法,一以黄册为准。册有丁有田,丁有役,田有租。租曰夏税,曰秋粮,凡二...
◎食货三 ○漕运仓库 历代以来,漕粟所都,给官府廪食,各视道里远近以为准。太祖都金陵,四方贡赋,由江以达京师,道近而易。自成祖迁燕,道里辽远,法凡三变。初支运,次兑运、支运相参,至支运悉变为长运而制定。 洪武元年北伐,命浙江、江西及苏州等九府,运粮三百万石於汴梁。已而大将军徐达令忻、崞、代、坚、台五...
○盐法 茶法 煮海之利,历代皆官领之。太祖初起,即立盐法,置局设官,令商人贩鬻,二十取一,以资军饷。既而倍征之,用胡深言,复初制。丙午岁,始置两淮盐官。吴元年置两浙。洪武初,诸产盐地次第设官。都转运盐使司六:曰两淮,曰两浙,曰长芦,曰山东,曰福建,曰河东。盐课提举司七:曰广东,曰海北,曰四川,曰云南...
◎食货五 ○钱钞 坑冶(附铁冶铜场) 商税 市舶 马市 钱币之兴,自九府圜法,历代遵用。钞始於唐之飞钱,宋之交会,金之交钞。元世始终用钞,钱几废矣。 太祖初置宝源局於应天,铸“大中通宝”钱,与历代钱兼行。以四百文为一贯,四十文为一两,四文为一钱。及平陈友谅,命江西行省置货泉局,颁大中通宝钱,大小五等...
○上供采造 采造 柴炭 采木 珠池 织造 烧造 俸饷 会计 采造之事,累朝侈俭不同。大约靡於英宗,继以宪、武,至世宗、神宗而极。其事目繁琐,徵索纷纭。最钜且难者,曰采木。岁造最大者,曰织造、曰烧造。酒醴膳羞则掌之光禄寺,采办成就则工部四司、内监司局或专差职之,柴炭则掌之惜薪司。而最为民害者,率由中官...
○黄河上 黄河,自唐以前,皆北入海。宋熙宁中,始分趋东南,一合泗入淮,一合济入海。金明昌中,北流绝,全河皆入淮,元溃溢不时,至正中受害尤甚,济宁、曹、郓间,漂没千馀里。贾鲁为总制,导使南,汇淮入海。 明洪武元年决曹州双河口,入鱼台。徐达方北征,乃开塌场口,引河入泗以济运,而徙曹州治於安陵。塌场者,济...
◎河渠二 ○黄河下 万历元年,河决房村,筑堤洼子头至秦沟口。明年,给事中郑岳言:“运道自茶城至淮安五百馀里,自嘉靖四十四年河水大发,淮口出水之际,海沙渐淤,今且高与山等。自淮而上,河流不迅,泥水愈淤。於是邳州浅,房村决,吕、梁二洪平,茶城倒流,皆坐此也。今不治海口之沙,乃日筑徐、沛间堤岸,桃、宿而下...
○运河上 明成祖肇建北京,转漕东南,水陆兼輓,仍元人之旧,参用海运。逮会通河开,海陆并罢。南极江口,北尽大通桥,运道三千馀里。综而计之,自昌平神山泉诸水,汇贯都城,过大通桥,东至通州入白河者,大通河也。自通州而南至直沽,会卫河入海者,白河也。自临清而北至直沽,会白河入海者,卫水也。自汶上南旺分流,北...
◎河渠四 ○运河下 海运 江南运河,自杭州北郭务至谢村北,为十二里洋,为塘栖,德清之水入之。逾北陆桥入崇德界,过松老抵高新桥,海盐支河通之。绕崇德城南,转东北,至小高阳桥东,过石门塘,折而东,为王湾。至皂林,水深者及丈。过永新,入秀水界,逾陡门镇,北为分乡铺,稍东为绣塔。北由嘉兴城西转而北,出杉青三...
○淮河 泇河 卫河 漳河 沁河 滹沱河 桑乾河 胶莱河 淮河,出河南平氏胎簪山。经桐伯,其流始大。东至固始,入南畿颍州境,东合汝、颍诸水。经寿州北,肥水入焉。至怀远城东,涡水入焉。东经凤阳、临淮,濠水入焉。又经五河县南,而纳浍、沱、漴、潼诸水,势盛流疾。经泗州城南,稍东则汴水入焉。过龟山麓,益折而北...
○直省水利 三代疆理水土之制甚详。自井田废,沟遂堙,水常不得其治,於是穿凿渠塘井陂,以资灌溉。明初,太祖诏所在有司,民以水利条上者,即陈奏。越二十七年,特谕工部,陂塘湖堰可蓄泄以备旱潦者,皆因其地势修治之。乃分遣国子生及人材,遍诣天下,督修水利。明年冬,郡邑交奏。凡开塘堰四万九百八十七处,其恤民者至...
◎兵一 明以武功定天下,革元旧制,自京师达于郡县,皆立卫所。外统之都司,内统于五军都督府,而上十二卫为天子亲军者不与焉。征伐则命将充总兵官,调卫所军领之,既旋则将上所佩印,官军各回卫所。盖得唐府兵遗意。文皇北迁,一遵太祖之制,然内臣观兵,履霜伊始。洪、宣以后,狃于治平,故未久而遂有土木之难。于谦创立...
太祖下集庆路为吴王,罢诸翼统军元帅,置武德、龙骧、豹韬、飞熊、威武、广武、兴武、英武、鹰扬、骁骑、神武、雄武、凤翔、天策、振武、宣武、羽林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。革诸将袭元旧制枢密、平章、元帅、总管、万户诸官号,而核其所部兵五千人为指挥,千人为千户,百人为百户,五十人为总旗,十人为小旗。天下既定,度要害...
○边防 海防(江防 民壮 士兵 乡兵) 元人北归,屡谋兴复。永乐迁都北平,三面近塞,正统以后,敌患日多。故终明之世,边防甚重。东起鸭绿,西抵嘉峪,绵亘万里,分地守御。初设辽东、宣府、大同、延绥四镇,继设宁夏、甘肃、蓟州三镇,而太原总兵治偏头,三边制府驻固原,亦称二镇,是为九边。 初,洪武六年,命大将...
◎兵四 ○清理军伍 训练 赏功 火器 车船 马政 明初,垛集令行,民出一丁为军,卫所无缺伍,且有羡丁。未几,大都督府言,起吴元年十月,至洪武三年十一月,军士逃亡者四万七千九百余。于是下追捕之令,立法惩戒。小旗逃所隶三人,降为军。上至总旗、百户、千户,皆视逃军多寡,夺俸降革。其从征在外者,罚尤严。十六...
◎刑法一 自汉以来,刑法沿革不一。隋更五刑之条,设三奏之令。唐撰律令,一准乎礼,以为出入。宋采用之,而所重者敕。律所不载者,则听之于敕。故时轻时重,无一是之归。元制,取所行一时之例为条格而已。明初,丞相李善长等言:“历代之律,皆以汉《九章》为宗,至唐始集其成。今制宜遵唐旧。”太祖从其言。 始,太祖惩...
◎刑法二 三法司曰刑部、都察院、大理寺。刑部受天下刑名,都察院纠察,大理寺驳正。太祖尝曰:“凡有大狱,当面讯,防构陷锻炼之弊。”故其时重案多亲鞫,不委法司。洪武十四年,命刑部听两造之词,议定入奏。既奏,录所下旨,送四辅官、谏院官、给事中覆核无异,然后覆奏行之。有疑狱,则四辅官封驳之。逾年,四辅官罢,...
◎刑法三 刑法有创之自明,不衷古制者,廷杖、东西厂、锦衣卫、镇抚司狱是已。是数者,杀人至惨,而不丽于法。踵而行之,至末造而极。举朝野命,一听之武夫、宦竖之手,良可叹也。 太祖常与侍臣论待大臣礼。太史令刘基曰:“古者公卿有罪,盘水加剑,诣请室自裁,未尝轻折辱之,所以存大臣之体。”侍读学士詹同因取《大戴...
◎艺文一 明太祖定元都,大将军收图籍致之南京,复诏求四方遗书,设秘书监丞,寻改翰林典籍以掌之。永乐四年,帝御便殿阅书史,问文渊阁藏书。解缙对以尚多阙略。帝曰:“土庶家稍有余资,尚欲积书,况朝廷乎?”遂命礼部尚书郑赐遣使访购,惟其所欲与之,勿较值。北京既建,诏修撰陈循取文渊阁书一部至百部,各择其一,得...
◎艺文二 史类十:一曰正史类,(编年在内。)二曰杂史类,三曰史钞类,四曰故事类,五曰职官类,六曰仪注类,七曰刑法类,八曰传记类,九曰地理类,十曰谱牒类。 明《太祖实录》二百五十七卷(建文元年,董伦等修。永乐元年,解缙等重修。九年,胡广等复修。起元至正辛卯,讫洪武三十一年戊寅,首尾四十八年。万历时,允...
◎艺文三 子类十二:一曰儒家类,二曰杂家类,(前代艺文志列名法诸家,然寥寥无几,备数而已。今总附杂家。)三曰农家类,四曰小说家类,五曰兵书类,六曰天文类,七曰历数类,八曰五行类,九曰艺术类,(医书附。)十曰类书类,十一曰道家类,十二曰释家类。 《圣学心法》四卷(永乐中编,为类四:曰君道、臣道、父道、...
集类三:一曰别集类,二曰总集类,三曰文史类。 《明太祖文集》五十卷,《诗集》五卷 《仁宗文集》二十卷,《诗集》二卷 《宣宗文集》四十四卷,《诗集》六卷,《乐府》一卷 《宪宗诗集》四卷 《孝宗诗集》五卷 世宗《翊学诗》一卷,《宸翰录》一卷,《咏和录》一卷,《咏春同德录》一卷,《白鹊赞和集》一卷 神宗《...
(略) ...
(略) ...
(略) ...
(略) ...
(略) ...
(略) ...
(略) ...
(略) ...
(略) ...
(略) ...
(略) ...
(略) ...
(略) ...
明太祖鉴前代女祸,立纲陈纪,首严内教。洪武元年,命儒臣修女诫,谕翰林学士朱升曰:“治天下者,正家为先。正家之道,始于谨夫妇。后妃虽母仪天下,然不可俾预政事。至于嫔嫱之属,不过备职事,侍巾栉;恩宠或过,则骄恣犯分,上下失序。历代宫闱,政由内出,鲜不为祸。惟明主能察于未然,下此多为所惑。卿等其纂女诫及古...
○孝宗孝康张皇后 武宗孝静夏皇后世宗孝洁陈皇后 张废后 孝烈方皇后孝恪杜太后穆宗孝懿李皇后 孝安陈皇后 孝定李太后神宗孝端王皇后(刘昭妃)孝靖王太后 郑贵妃光宗孝元郭皇后 孝和王太后 孝纯刘太后 李康妃 李庄妃 赵选侍 熹宗懿安张皇后 张裕妃 庄烈帝愍周皇后 田贵妃 孝宗孝康皇后张氏,兴济人。父峦,...
兴宗孝康皇帝标,太祖长子也。母高皇后。元至正十五年生于太平陈迪家。太祖为吴王,立为王世子,从宋濂受经。 吴元年,年十三矣,命省临濠墓,谕曰:“商高宗旧劳于外,周成王早闻《无逸》之训,皆知小民疾苦,故在位勤俭,为守成令主。儿生长富贵,习于晏安。今出旁近郡县,游览山川,经历田野,其因道途险易以知鞍马勤劳...
◎诸王 明制,皇子封亲王,授金册金宝,岁禄万石,府置官属。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,多者至万九千人,隶籍兵部。冕服车旗邸第,下天子一等。公侯大臣伏而拜谒,无敢钧礼。亲王嫡长子,年及十岁,则授金册金宝,立为王世子,长孙立为世孙,冠服视一品。诸子年十岁,则授涂金银册银宝,封为郡王。嫡长子为郡王世子,嫡长孙则授...
○太祖诸子二 蜀王椿 湘王柏 代王桂(襄垣王逊燂 灵丘王逊烇 成钅具 廷鄣)肃王楧 辽王植 庆王勍 宁王权 蜀献王椿,太祖第十一子,洪武十一年封。十八年命驻凤阳。二十三年就藩成都。性孝友慈祥,博综典籍,容止都雅,帝尝呼为“蜀秀才”。在凤阳时,辟西堂,延李叔荆、苏伯衡商榷文史。既至蜀,聘方孝孺为世子傅...
○太祖诸子三 岷王梗谷王橞韩王松渖王模(沁水王珵阶清源王幼〈土予〉)安王楹唐王桱(三城王芝垝文城王弥钳弥鋠辅国将军宇浃)郢王栋伊王〈木彝〉皇子楠靖江王守谦 兴宗诸子 虞王雄英吴王允熥衡王允熞徐王允熙 惠帝诸子 太子文奎少子文圭 成祖诸子 高煦赵王高燧高爔 岷庄王楩,太祖第十八子。洪武二十四年封国岷...
○仁宗诸子 郑王瞻飐 (庐江王载堙) 越王瞻墉 蕲王瞻垠 襄王瞻墡(枣阳王祐楒) 荆王瞻堈 淮王瞻墺 滕王瞻垲 梁王瞻垍 卫王瞻埏 英宗诸子 德王见潾 许王见淳 秀王见澍 崇王见泽 吉王见浚 忻王见治 徽王见沛 景帝子 怀献太子见济 宪宗诸子 悼恭太子祐极 岐王祐棆 益王祐槟 衡王祐楎(新乐王载玺)...
○世宗诸子 哀冲太子载基 庄敬太子载 景王载圳 颍王载啇 戚王载沴 蓟王载〈土匮〉 均王载〈土夙〉 穆宗诸子 宪怀太子翊釴 靖王翊铃 潞王翊镠 神宗诸子 邠王常溆 福王常洵 沅王常治 瑞王常浩 惠王常润 桂王常瀛 光宗诸子 简王由〈木学〉 齐王由楫 怀王田模 湘王由栩 惠王由橏 熹宗诸子 怀冲太子慈...